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凤凰卫视这些年:一部生动的江湖史

※发布时间:2016-1-30 14:57: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书名:《凤凰卫视这些年》

  作者: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上市时间:2016年1月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凤凰卫视的自传。

  谈到当代中国电视传媒史,有一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它的出现打破和改变了中国整个传媒业的格局,这家就是凤凰卫视。凤凰卫视的现代传媒企业运作模式,了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快捷的资讯,独具特色的播报,记者、主持人明星化的运营策略,节目制作体现出的姿态和人文,让这家不仅在行业内成为标杆性企业,更成为有着亿万受众影响力的发声机构,深刻浸润了一代人的成长。

  柯受良飞跃黄河直播、1997回归祖国直播、在国际传媒领域一战成名的“9?11”报道、伊拉克战争最前线的深入报道、李敖快意还乡全程播报……凤凰卫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轰动一时的传媒奇迹。甚至人有说,如果没有凤凰卫视,中国电视业可能还是一潭死水状态。

  凤凰卫视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呢?本书运用丰厚的图文资料,首次深入梳理了凤凰卫视的发展历程,爆出当年轰动一时的无数事件背后的凤凰运作力,解读了凤凰运营成功的秘密,以及贯穿其中的凤凰卫视了不起的人文。

  “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传媒人士看来,这本书是一种内涵丰厚的传媒史;在管理者看来,这本载了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秘密;但对于更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他们成长、体现着时代变迁和人性的回忆录。

  作者简介:

  ,作家,记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电区记者站、CCTV《人民子弟兵》栏目编导,著有《天界》《西部歌王》《快意还乡》《501个》《大事背后》等作品。

  编辑推荐:

  1.凤凰卫视指定传记,凤凰卫视成立20周年重磅力作!星云大师、余秋雨鼎力推荐!

  2.在传媒人士眼中,这本书是一种内涵丰厚的传媒江湖史;在管理者看来,这本载了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秘密;对于更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他们成长、体现着时代变迁和人性的回忆录。

  3.从3个人到3000人,凤凰卫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媒奇迹。它成功的秘密在哪里?一群不同国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观念的华人置身凤凰,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为什么好运气总是偏爱他们?它的管理与运营有什么招数?

  4.本书系统、地讲述了凤凰卫视的成长之,从策划直播“飞越黄河”,凤凰初试啼声;回归 “60小时播不停”,打赢世界大战;到直播“9?11”,凤凰一战成名; 中国传媒史上的每一步都少不了这家。它的每一步,也是中国传媒行业的步步飞跃。

  目 录

  楔子 生命是我们行走的影子 / 001

  第一章 大愿 发心越大成就越大(1993—1995) / 007

  四个描绘的世界 / 008

  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 / 016

  凤巢 理想主义是一道 / 025

  事成于秘 / 037

  第二章 另类 长成“像”就对了(1996—1998) / 047

  五色兼备 混血儿的美丽与茁壮 / 048

  如果没有影响,就想个有魔力的点子 / 059

  从娱乐至死到新闻立台 / 073

  女孩儿当上凤凰首位记者 / 080

  60小时播不停 / 083

  所谓天才,就是享受每一次出场机会 / 095

  “说新闻”悄然绽放 / 100

  纪录经典 / 104

  “孙子兵法”不是计谋,而是甘当孙子 / 106

  第三章 风骨 寻找民族心灵的最柔软处(1999—2001) / 117

  邂逅《开讲》 / 118

  千禧之旅 / 127

  鱼有鱼道,虾有虾道 / 149

  凤凰上市 / 151

  追着风沙跑 / 152

  寻找家园 向历史的最深处 / 161

  中国出了个资讯台 / 171

  坚韧是一道 / 182

  “9?11”一役,凤凰瞬间跻身世界级 / 189

  世纪第一战 / 197

  一只无法落地的鸟 / 206

  抢滩美利坚 / 211

  第四章 专业主义还不够,还要(2002—2004) / 217

  从南极到北极 / 218

  姑娘海若受伤 / 233

  难以企及的范本 / 241

  名人面对面:我也不,所以我坐在你的面前 / 253

  风云对话:阮次山与三百 / 258

  文化节目:“知道”的困惑 / 266

  广告换将,周军出手就有 / 272

   / 278

  “玫瑰军团”的伊拉克战争 / 280

  透明记忆 / 290

  别斯兰,华语冲上去 / 298

  敬业还是敬名 / 305

  与默多克用数字解构人生 / 307

  第五章 善意 最好的通行证(2005—2008) / 311

  半拉黄瓜,一束鲜花:中日电视大辩论 / 312

  李敖快意还乡 / 316

  善意是会传染的 / 324

  舍利的 / 328

  凤凰欧洲台 / 332

  小布什多给凤凰记者三分钟 / 338

  “凤凰”号下西洋 / 340

  汶川,我该怎么问 / 345

  第六章 诚者 从优秀到卓越(2009—2014) / 355

  与对峙 / 356

  来自“敌军墓地”的消息 / 366

  技术是一种生命体 / 372

  凤凰新,杀出重围的黑马 / 379

  全:涅槃之歌 / 390

  附录1 柔性管理:我的管理之道 / 402

  附录2 凤凰卫视的宏观意义 / 407

  参考文献 / 411

  楔子

  生命是我们行走的影子

  吐鲁番城边一个小饭馆门口,竖着一根仿古的杆子,飘一面锯齿状的蓝色酒旗,一个大大的“面”字。

  一帮人高马大的男人伴着火炉旁鼓风机呼呼的风声和红红的火焰,吐噜吐噜地吃拉条子。拉条子是西北特有的一种面食,筋道、香辣,越吃越顺溜。正吃着,维吾尔族大师傅掀开门帘从灶间出来,本打算喘口气,却突然眼睛一亮,止住了脚步,冲着男人当中块头最大的那个叫道:“哎哟,你不是那个——凤凰卫视的刘吗?”话音未落,一双油脂麻花的大手就拍到了乐的肩膀上。

  那一刻,乐的眼眶真有点潮。“”可能是当地目中很高级的尊称吧,在一个边地小城,一个大师傅喜欢凤凰卫视并知道乐是“当家的”,这比什么励都更让人提气。

  陈鲁豫曾经用她的幽默这样调侃乐:

  在我们凤凰,你基本上可以从一个人的身高“体重”身材规模判断出他在公司的地位。凡是瘦骨嶙峋的,不外乎前台Amy、秘书Lily和司机小D之类。反之,海拔高,吨位大的,至少也是个部门经理。

  第2页 :楔子

  以我为例,身高1.63~1.64m(高兴时1.64m),体重则常年徘徊在43~45kg之间,BMI指数约为16,严重低于正常标准(BMI指数等于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18.5~25为正常)。于是,你尽可以得出结论:我在凤凰的大舞台上,充其量不过是匪兵甲一名。

  同理可推,如果你在凤凰会馆的走廊上看到一位肤色黝黑、身如铁塔、面似佛的男子(请想象佛晒黑后戴金丝边眼镜的样子),你尽可大胆迎上去问他:

  “请问,您身高1米8,体重100公斤吧?”

  然后,不等对方回答,只管握住他宽大绵厚的双手,叫一声:

  “老板,我可见到您了!”

  放心,你一定不会认错人…………

  乐常在这样的调侃中出现在员工面前。

  有一次《人物》的女记者采访他,稿子颇为写实,说他“大大眼镜,眯眯小眼,印堂发亮,耳垂面方,嗓音浑厚,彬彬有礼”,不知是奚落还是夸。乐只好将计就计,提笔改动一字,把“眯眯小眼”改成了“眯眯细眼”,也算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林语堂戏言,大师带学生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沙龙里,抽着斗闲聊,烟雾缭绕中就把学生熏陶出来了。

  凤凰卫视熏陶人异曲同工,这群人往往在正式正规的场合,不正式不正规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没大没小,没心没肺,嘻嘻哈哈地就把想说的话说了,把想办的事办了。毕竟,幽默是健全的标志。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在欢乐嬉戏中我们恢复了整体人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只能用上人的一部分天性。

  与所有的企业头头一样,乐被公司里的人称作“老板”。刘老板正式的头衔是“凤凰卫视董事局、行政总裁”,一听就不是的叫法。电视界习惯叫头头为“某台”,不论正副。

  但是,乐这个所谓的老板一般不会吊个脸耍威严,也不会苦个脸装忧患,讲话也不爱玩深沉。记得在2008年的凤凰节目总结大会上,凤凰各精英齐聚,竖着耳朵准备聆听乐的战略大计,却见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封起来:

  “亲爱的乐乐,我天天看你们的节目。”

  底下笑翻。

  乐苦着脸说:“虽然我这人比较随和,但叫我‘亲爱的乐乐’也太萌了。人家女孩儿说,我是在电视上认识的你,经常想捧着你那憨憨的可爱的脸亲一下——说我憨憨的倒是有点儿,可爱不可爱那就两说了。再往下一看,不得了,叫我‘亲爱的乐乐’的这个女孩儿明年芳龄就满二十了——‘我爸爸说明天就有人来给我提亲,我已经下决心了,非你不嫁!’”

  乐对大家说:“我有压力了。一个少女鼓起勇气写来这么动情的信,容易吗?我相信咱们在座的凤凰男主持人都接到过女粉丝的这类信,女主持人接到男粉丝的信就更多了,这说明凤凰有影响力了,有声誉了。想过吗?这是一种厚爱,一种不能亏待、不能的厚爱——观众对凤凰的厚爱。”

  那一天,乐提出了凤凰卫视要做到的五个“大”:

  立大志——

  凤凰要做国际大台,要做国际大公司。我们这家民间已经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并在许多场合扮演重要角色,是不能用增加多少广告、挣多少钱来衡量的。

  积——

  在中国电视业青春发育期的躁动里,在有人靠“+尸体”的媚俗文化吸引眼球的时候,凤凰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追求和追求,这让我们对民生、环保、慈善以及体现人类爱心的节目保持着敏锐与关注。

  挑大梁——

  凤凰从诞生的第二年就组织“飞黄”直播,随后在回归、“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别斯兰人质事件等突发事件和大型直播报道中,证明自己具备了挑大梁的实力。

  建大业——

  凤凰从成立之初的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到现在,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大楼。、深圳、三地的凤凰大厦在当地颇受好评:总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观光点,被评为亚洲设计最独特新颖的;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作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于2011年竣工。我们还将开设新的频道,拓展新的领域,尽快把凤凰变成全、超的传媒集团。

  成大器——

  在中国的凤凰文化中,凤凰涅槃是为了新生。美国优秀的电视栏目,平均年龄是20年,我们也要珍重、珍视、珍爱凤凰卫视那些优秀的栏目。同时,我们还要创新。创新的秘诀就一句话:张扬个性。创新的核心动力是与乐趣。

  记得那一天,《有报天天读》当时的主持人杨锦麟上台前,有人笑称这个胖老头儿的肚子越来越大,他顾影自怜戚戚然道:“知道吗?这里面装的都是呀!”杨锦麟上台后说,咱们都是专业人士,删我的稿子要给出专业的意见。他对凤凰卫视内部严格的约束和审查不高兴,说是凤凰卫视应该有工会,允许表达不同意见。

  乐插话:“欢迎所有建设性的意见。老杨,我可以去你那个工会当。”

  老杨嘟囔了一句国骂,在众人的笑声中,得胜似地闪了。

  那一天,获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尉迟琳嘉发言时,不忘娱乐本色:“感谢老板给了我这份合同,拿着它,我经常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成为凤凰的一了。我虽然做不到‘合同天天读’,但也经常‘开卷八分钟’。祝愿凤凰的股票和‘神六’一样升升升,祝愿我们的工资和猪肉的价格一样涨涨涨!”

  在一个特别务实的社会里,乐的五个“大”显然有点儿堂吉诃德式的英雄主义梦想。但他说,人生来就是要做梦的,一个人一生什么梦想也没有,是不是太惨了点儿?

  一群不同国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观念的华人置身凤凰,既拥有文化共同体一般的价值认同感,又拥有生命共同体一般的内在归宿感。

  这是好公司的境界。

  凤凰卫视从1995年创业之初的3个人,发展成为拥有员工3000人的全集团。目前旗下有中文台、资讯台、美洲台、欧洲台、电影台、台6个电视频道,有遍布全球的44个记者站,有日流量超过3亿的门户网站凤凰网,有业务、有供高端人士阅读的《凤凰周刊》,还有出版机构凤凰书品、电视剧制作中心、凤凰都市传媒、凤凰教育机构、凤凰文化等门类众多的。2015年上线的智能金融服务平台“凤凰金融”已经创造了75亿元的交易额。

  凤凰卫视的节目覆盖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东大国,均进入其主流平台,全世界有7亿以上的人群可以收听、收看凤凰卫视的资讯。

  在号称世界传媒霸主的美国,凤凰卫视通过G3-C卫星,在美洲地区入网落地,美国最大的电视网Comcast、时代华纳、麒麟电视以及AT&T、Verizon电信公司推出的电视服务网里,全部有凤凰的信号。在、巴西的主流平台,凤凰实现了全面入网。凤凰美洲台在美国运营15年,覆盖率、影响力和收视户达到华语电视行业第一。

  在欧洲,凤凰覆盖了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又通过音频和宽频,向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推广,成为欧洲华语的领军者。

  在日本,在新加坡,在俄罗斯,在,在港澳台,凤凰都有不俗的表现。

  凤凰卫视是一条通往中国的血脉之河,世界信息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与它相连,切住凤凰卫视的脉搏,就能听到中国的“心跳”。

  凤凰卫视是一架连接世界华人的桥梁,一头通往我们共同的祖先与文化,一头通向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

  生命是我们行走的影子。

  一家像一个人一样,她赢得尊敬的方式,不在于她播报了多少新闻,而在于她是否为世界贡献了某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是否了世界不同的思想方式…………

  凤凰卫视正在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与以往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少年中国,而作为讲述者本身,凤凰自己也成为了一种变革的力量,一股奔流不息的清泉,活泼而有冲击力。

  第3页 :第一章:大愿 发心越大成就越大

  第一章

  大愿 发心越大成就越大

  (1993—1995)

  四个描绘的世界

  1

  的现代是由四个出来的。

  不是吗?

  第一个出现在1925年。

  那一年,英国青年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当时,这个病歪歪的青年为了搞到一点钱研究电视,跑到伦敦大大小小的报馆去求情,门房接到的是“把那个赶走”。

  后来,他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象搬上了屏幕。

  从那一刻起,电视就注定要改变世界。

  但是,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在眼里,所谓天才,都是。

  第二个的出现与第一个相隔了20年。

  1945年,一个名叫阿瑟?克拉克的英国大兵说出了一句让世界的话:优胜者将是第一个飘过月球的人。

  这句没头没脑的疯话,让阿瑟?克拉克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预言家。

  这个想象力超群的人物,才是电视的真正先知。

  在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卫星是什么的时候,克拉克预言了通信卫星。他在《世界无线电》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地球外的中继》,提出了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不仅预言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还重新界定了关于国家主权的概念。也就是说,仅仅自己的领空是远远不够的,在比我们的领空更高更广的天际,一颗与地球同步转动的卫星将会把某个国家的一切秘密尽收眼底。

  “紧紧系在悬索上的大圆盘形太阳帆,已经鼓满了间的长风”,“它是那么的轻,一平方公里薄膜只有1000公斤重,可采集2公斤辐射压力。假如给它系上悬索,它就能拉着我们。第一秒钟,我们移动5毫米;一小时后,我们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移动;一天之后,我们以每小时3000公里的速度移动;一两天内就可以达到第二速度。这一切,无须耗用一滴燃料。”这是克拉克关于卫星运载工具的想象。

  从我们站的地方向上再向上,到达35860千米的高度,就进入了另一种天空。

  没有空气的天空,是一个超凡的世界。

  在那儿,没有空气的反射,天空变成只有星光闪烁的黑灰色,火球一般的红太阳变得像雪一样洁白耀眼,让人不禁想起所言,“洁白其心,犹如雪山”。

  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神鸟能飞。

  把巨大的太阳翼当成翅膀的通信卫星带着改变世界的魔力,与地球同步旋转。它们是地面上的智者用无限延长的手臂在太空中玩的把戏。卫星以君临天下的高度和明察秋毫的能力,了人类大量的固有观念。在克拉克的预言发出13年后,1958年12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1965年4月6日,美国又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实用静止轨道通讯卫星。这颗卫星大约能够覆盖40%的地球表面,使覆盖区内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同时相互通信。通信卫星的出现,使电视能够播放遥远的地方传回来的画面,电视逐渐成为传媒业的霸主。

  第三个出现在1952年。那个年代,美国所有的家都把电视视为毒药,认为它是低档、庸俗的代名词,以不看电视为荣。而的记者也认为,电视记者根本称不上专业,不过是一群油腔滑调的小青年,“他们更像一群演员”。

  但是,一个改变他们看法的人出现了。

  那一天,电视制作人舍恩布伦正在指点准备在电视上竞选总统的艾森豪威尔。

  舍恩布伦:“你的头有问题。”

  艾森豪威尔:“我知道我是秃子,你还能告诉我什么呢?”

  “你总爱低着头,那就把头拉长了,使头显得更长更秃,活像一个鸡蛋壳。大概你得换一个方向侧头,稍稍往后一点。”

  艾森豪威尔十分不情愿地接受了,但随后就对舍恩布伦他化妆的要求咆哮起来:“你为什么不去找一位演员,他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但是,不喜欢电视的艾森豪威尔最先意识到电视是一个有力的竞选工具。他知道,在没有的时代,白宫每天只会收到几十封来信,只需要雇用一个人处理,而罗斯福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后,白宫每天会收到4000封信。

  艾森豪威尔是一位职业军人,职业军人需要很快地适应新的武器,而电视显然不是新式武器。尽管他在实践中不喜欢拍电视节目,在理论上更是厌恶电视的意义,但他还是创造了电视中的许多第一:

  第一位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发布总统竞选宣言的候选人。

  第一位利用电视广告间隙出镜的候选人。

  第一位利用电视转播记者招待会的总统。

  而他的对手则是传统的代表,电视、喷气式飞机、计算机都与他们格格不入。

  可以说,艾森豪威尔是在电视的帮助下,在激烈的竞选中最终胜出的。

  从那时起,电视人舍恩布伦将美国总统竞选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视事件。

  从那时起,世界上的所有大事都变成了电视事件。

  电视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信息,还能图像,使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如同置身事件的现场,成为一个亲历者和参与者。

  舍恩布伦算疯出了水平。

  第四位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理论,他叫马歇尔?麦克卢汉。他被世界界尊为“老大”,却没有办过一份,更没有办过,只是一个教书匠,所教专业是英美文学。但是,与一切智力超群的人一样,他根本不甘心守在自己的领地里,而是每每面对传媒大发感慨。他的思想狂放不羁,他的语言晦涩难懂,传媒人嫌他烦,嫌他费解,却不得不承认他开辟了一条没人走过的。

  他说,媒介即人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这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结论,而是一种“洞察”。

  他还拿中国的《》说事,称这是一本有4000年历史的管理学著作。

  他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这句话讲的是创新,是说向自身的反方向,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新东西实际上是旧东西的幽灵。昧而不彰的变化之力产生新的速度,这种速度可以改变一切力量的形态。

  他的智力世界像魔方一样费解而有趣。

  他创造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落化”等语汇正在被电子时代一点一点。

  史上的四个从视觉、听觉、感觉、观念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第4页 :

  2

  作为中央人民的记者,乐一生当中报道过许多次卫星发射,是中国第一个用现场口播方式报道卫星发射的人。

  现场口播,欧美早已有之。1940年9月21日傍晚,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二战”中的德军轰炸现场,望着侵略者疯狂的机群,站在伦敦一间民居的屋顶上说:“你好,这里是伦敦…………听!这猛烈的、的爆炸声。”

  这句话后来成了世界名言。爱德华?默罗成为电视记者心中的英雄。

  1965年,57岁的默罗死于肺癌。哥伦比亚公司(CBS)纽约总部至今挂有一块献给他的牌匾,写着“他树立了无与伦比的典范”。

  然而,中国电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没有现场口播的习惯,中国新闻播发工序烦琐,每有大事,一般都是录音播发通稿。那时乐刚入新闻圈,不懂“行规”,啥事都想试试,就先试了口头现场播报。影响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10月7日,中国在深海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当时,乐在降落区负责现场报道,他的声音同步出现在中央的中。他说话本来就快,声音也亮,让听众在急促的语速中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渲染了现场的气氛。事后,这一报道引发了内地新闻学者的争论,大概是说这样的播报万一出现口误,影响难以。

  后来乐到中国传媒大学读书,课堂上讲到一个案例正是这次直播,让他暗自兴奋了好几天。

  然而,人生是有缺憾的,本来乐是靠报道火箭、卫星发射进入教科书的,却偏偏错过了一颗神奇的卫星发射。这颗被错过的卫星,恰恰与他的命运紧密相关,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战争。

  它叫“亚洲一号”。

  1984年2月,美国Western Union通信公司的Westar 6通信卫星和印度尼西亚的Palapa B2卫星,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然而,如此高的待遇并没有带来幸运,这两颗卫星在脱离航天飞机后,近地点发动机没有按预定计划点火,因而没能进入预定轨道。于是,它们成了天空中孤苦无依的流浪汉。

  所幸技术高超的美国人监测到并计算出两颗卫星的具体,他们报告说,卫星状况良好。Westar 6的制造商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紧急探讨了回收卫星的可行性,认为回收这两颗卫星是可行的。

  与此同时,支付了卫星发射失败保险费的保险公司也盘算了一番,觉得回收这两颗卫星在经济上是划算的。于是,他们委托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共同完成卫星回收任务。

  当年11月8日,美国人再次进入太空,这次他们换了一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变成了“发现”号。4天后,他们回收了Palapa B2卫星。14日,他们飞到了距离Westar 6卫星9米的地方,两名航天员步出机舱,前往卫星,指挥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卫星抓回货舱,然后顺利返回地面。

  这两个“流浪汉”被运送到休斯公司。这一番后,它们成了全球知名的卫星。

  1988年,新成立的亚洲卫星公司 决定从保险商手中购买Westar 6卫星,并将其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卫星。卫星的有关技术参数也根据覆盖亚洲地区的要求做了调整和更新,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负责将这颗卫星二度送入太空。

  1990年4月7日,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亚洲一号”是当时整个亚洲地区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为这个时代是卫星的时代。

  3

  当乐把目光对准“亚洲一号”时,那颗星上已经客满为患了。

  不过,之中他觉得与那颗星有缘。

  20世纪80年代,乐在中央的传媒生涯突然被打断,他“下海”了。

  当一个螺旋上升的轨道突然被打断,会发生什么呢?

  就像当初的“亚洲一号”没能进入预定轨道一样。

  离开了预定轨道,他挺失落,但也因此有了重新开始的可能。

  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可能的,人的惰性是和强大的,没有更强大的压力和变故,谁也不愿费力费劲走出关键的那一步。重新选择人生的痛苦是一种奢侈的痛苦,要浪费许多不眠的夜晚。

  他因为这次离队而淘到了第一桶金。

  1994年,乐在房地产和石油贸易方面赚了一些钱后,脑子里想的还是文化事业。他对纯粹为了赚钱的商业贸易不感兴趣,权当是实现文化梦想的一种手段吧。

  乐成立了一家公司,起名“乐天”。

  “乐天”这个词在中文里有一种独特意境:达观。写过《长恨歌》的江州司马白居易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白乐天”。

  乐天文化公司是个很小的公司,小到谁也没把它当回事。当时全中国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长得满地都是。有个很流行的笑话说,天上掉下来一块砖头砸倒了三个中国人,其中两个是总经理,一个是副总经理。意思是说,现在是个人都给自己安个“总经理”头衔,是个人都说自己是办企业的。

  但是,乐的这个公司可能有点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梦想是要办,名字就叫“环球华人卫视”。这群人究竟是真有闯荡世界的万丈雄心,还是一帮好大喜功,或是一群病患者,咱们走着瞧。

  因为贸易,乐有了走遍世界主要国家的机会,因为这种“走遍”,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是终于知道在中国之外,世界上的灿烂文明还有如此之多;二是终于知道中国已经落后,而且差距还在拉大;三是终于知道主流基本掌控了世界话语权,那些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和相对真实的负面报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目中的中国:落后、贫困、偏执、极权。

  他很心痛,因为中国是他的恋人。

  那里住着他的父亲母亲,承载着他的事业与人生。作为一个在中国偏远地区当过农民、工人、士兵的人,他知道中国的民风是多么古朴淳厚,民间的伟力是多么内敛强大,是多么不易,也知道的有多么固执难改。

  在一个大的时代面前,人人都有困惑。落后和困惑并不,最重要的是敢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赶紧找到解决的办法。

  1950年代人是把责任感当生命的人。

  1950年代人是吃过大苦挨过大饿的人。

  日本学者说,挨过饿的一代是最有爆发力的一代,他们埋头苦干的力量是任何一代人都无法企及的。

  第5页 :

  有一则古老的故事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仰观,一不小心跌进坑里,他的女仆把他拉出来后说:“您只顾仰望天空,怎么能看到脚下的土地?”泰勒斯对这句富有的话大为惊叹。但是,两千多年以后,哲学家黑格尔对这句话进行了新的解读,他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黑格尔的意思是,绝不要轻视仰望高空的人。一个民族有了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只关心眼前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便没有未来。

  乐也在仰望高空。他要拿到天空中的卫星转发器,让全世界听到华人怎么说、怎么想。

  不久,机会出现了,在挤得满满当当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上,空出来一个转发器,那是蒙古国卫视因为手头紧,想退租。

  乐听说后,一分钟也不敢耽误,立刻带上老战友兼事业伙伴崔强,前往清水湾的亚洲卫星公司。他们穿得很正式,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开辆金色的沃尔沃车,很隆重的样子。然而,人家却客客气气地让他们碰了个软钉子。

  亚洲卫星公司说,“亚洲一号”卫星共有24个转发器,年租金约2500万美元。但是,这些转发器全部名花有主,除了中国租用的一部分外,其余掌握在(STAR TV) 手里,而STAR TV已经由富豪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卖给了世界传媒巨子、美国新闻集团 的大老板默多克。

  也就是说,“亚洲一号”卫星上有可能转租的转发器全部握在默多克掌心里。为防竞争对手涉足,默多克与亚洲卫星公司商定,只有他本人拥有转发器出租与否的决定权。如果有人想用转发器办电信工程项目,OK,没问题。如果想办电视,特别是想办STAR TV中文台那样的综合频道,对不起,不可以。

  接待人员最后撂下一句话:“你们还得找老默去,因为你们是搞电视。”

  原来,卫星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也不是谁有钱就能上的。

  卫星之上,难以免俗,那儿是另一处。

  乐二人只好先行撤兵,研究对策去了。

  4

  “他来了。难道你感觉不到吗?就像硫黄的气味。”一位碰巧在火车上遇到过默多克的商人这样描述他对默多克的感受。

  似乎从踏上世界舞台的第一天起,默多克就显得咄咄逼人和无比醒目。

  按正统的看法,默多克是个老地主新资本家。一开始是在守着自己的地盘,积累财富,20世纪80年代,这土财主跑到欧美国家攻城略地,收购了几十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顿时,羊群里跑骆驼就显他大了。他还大玩变脸把戏,半出家当了美国人。未拆分前的新闻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资产超过550亿美元。

  从某个角度来说,默多克在这几十年里的扩张,像是在麦子地里跑马,有一种千军如卷席的快感。他所征服的传媒版图,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所征服的疆域还要辽阔。

  是性与丑闻使这个传媒帝国像月亮一样冉冉升起,从缺到圆。

  1970年11月17日,刚刚买下英国《》的默多克命令编辑将乳房赤裸的辣图刊登在上,有一个编辑不听话,立刻被解职,又一个编辑不听话,又立刻被解职。默多克相信为了饭碗,总有人会听话的。当三版女郎终于光着膀子上场时,这张貌似冷静的立刻变得热气腾腾,销大增。

  看来不论东方,不论素养如何,都喜欢少穿或不穿衣服的。

  默多克的对手挖苦他是“挖掘者”。但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背后,默多克真正的“攀缘绳”不是,而是卫星。

  更要命的是,这个靠低俗赚大把银子的默多克一朝钱在手,就把来关心,好让自己显得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世界的派头。

  他感觉超好地跑到英国白金汉宫去当意见那天,很渊博地提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成的小说《1984》。奥威尔在这本书里描写了极权主义者如何用科技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默多克却不以为然地说,奥威尔其实搞错了,大众科技事实上并非极权手段,而是一个伟大的解放者。

  他说:“通信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各地极权的明确,传真机让得以回避控制的平面;直接拨号的通话使得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语音通信;而卫星则给了许多封闭社会中渴望资讯的居民国营电视频道的可能性。”

  这番话是默多克1993年9月1日在宴请伦敦数百名广告商和传媒买家时说的,美国著名的新闻频道CNN把这段视频传给了世界,也送到了中国人面前。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中国成了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老默说这话,不是“拿豆包不当干粮,拿村长不当干部”吗?

  自从默多克收购了卫视以后,中国人就发现天空中突然生出一个“帝国主义”的宣传工具,而且是用普通话的,这很要命,一旦有事怎么办呢?如果发生不和谐的事情,这个卫视中文台会不会变成煽风点火的?于是国务院发布了第129号令,中国不能私自安装天线接收节目。

  虽然话题极其严肃,但中国在全面的过程中,老百姓看境外的玩意儿已经非常容易:VCD、双卡录音机、带…………特别是邓丽君的歌、李小龙的武打电影、美国的警匪,都成为当时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东西。

  按常理,乐初出茅庐,想在中国办传媒,最好绕开默多克。可是,当时亚洲只有“亚洲一号”这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要办,必须跑到人家画的圈圈里去跳舞。

  乐就这样与“亡我不死”的传媒大亨默多克撞了个满怀。

  乐能成为优胜者吗?

  第6页 :

  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

  1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多了个绕不过去的默多克。

  说句话,默多克是这个世界上最先看到中国巨人所蕴藏能量的传媒大亨,中国新近兴起的消费主义狂潮让他吃惊。他知道,吃下这个10亿电视消费者的庞大市场,就是一只小虾米也会变成超级巨鳄。

  他在1985年就来过中国寻找投资的机会,结果,除了在秀水街买了一大把花花绿绿的便宜领带,在央视附近投资了一个传媒大厦并迅速脱手外,连个的毛也没捞着。但是,他的寻找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接下来,他与央视合作,赠送给人家50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老电影,然后他又投了巨资与《》合作,帮助这家建立网站,甚至还于2003年到中央党校做了,一时成为中国的热门话题和热点人物。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表面上,红顶商有进展。实际上,其影视商机隐晦不明,若说利润,更像是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即”。

  但是,“默多克有极大的自信,自认有能力应付任何。他已经在许多国家遇到过许多问题,他相信只要跟特定的坐下来谈,就可以达成皆大欢喜的和解”。

  默多克起码派遣了三精英前往中国,寻找一切机会结交高层,希望在中国的“长城”上找到缝隙。然而,半年过去了,没头苍蝇般的各精英快被默多克一天两次的电话逼疯了,但工作却进展缓慢。隔阂太深,文化差别又大,他们遇到了双重障碍。

  就连吃饭这样的小事也闹笑话。

  新闻集团与《》谈判如何创办网站的第一天,眼看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东道主以为美国人的胃接纳不了当地的饮食,大老远跑到新开张的麦当劳买了午餐,热情洋溢地端了上来,却让饥肠辘辘的美国老外大皱眉头,原来那是些冷汉堡和冷薯条。

  不久,当中国人知道老外的胃对中国的美食也有足够的消化能力时,一位金融界的官员以私人晚宴的形式请新闻集团两个负责中国事务的老外吃饭。当第一道菜送上来时,两个老外以为是用整朵香菇做成的高汤,其中一人舀起一朵放进嘴里咬了一口,发现这是他此生吃过的最硬、最滑溜、味道最特别的香菇。他小心地把香菇吐到汤匙里,轻轻放回碗里,然后悄声问翻译:

  “这是什么?”

  “我想应该翻作公乳猪的括约肌或大肠头。”女翻译客气地说。其实这道菜有个学名叫“葫芦头”。

  “猪的?”

  “对呀,”她说,“把括约肌翻过来看,真的很像香菇底下那一面,应该先看清楚。”

  于是,老外们礼貌地把碗推向一边,脸上全是反胃的表情。

  默多克不得不承认他对中国的很多事情没有先看清楚。

  他特别想不通的是,他在白金汉宫的那段可说可不说的话竟然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他后悔地说,那篇是美国经济学者、《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厄文?史泰泽帮他拟的稿,此人是他的好朋友。

  “当天下午,我把它念了一遍,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如果不扯上中国的话。其实我当时想到的是所有发生在苏联的事,以及围墙的倒塌。没有想到我的话会被那样解读。”默多克说。

  2

  但是,如果你以为默多克会轻易放弃,那他就不是默多克了。

  1993年7月,默多克在他48米长的豪华游艇“晨晖”号上,望着地中海蔚蓝的水波,与27岁的人李泽楷讨论收购STAR TV事宜。

  这个一贯大手笔的人在听到李泽楷有意出售STAR TV后,紧急中断休假,邀请这个“小超人”和他的幕僚到船上来。几个小时后,他们成交了,默多克决定用5.25亿美元收购卫视63.6%的股权。在此之后,他共以近10亿美钞的代价,全面接手STAR TV。据行家估计,双方的成交价为原有投资的6倍。和记黄埔公司与李氏家族在这两项交易中,各获15亿港元的收益。

  李泽楷是富商李嘉诚次子。

  STAR TV被默多克收购这件事一公布,他名声大噪。

  美国《邮报》1994年1月24日刊出一篇关于李泽楷的文章,开篇说道:“莫看只是一个繁荣的小都市,当中不乏自命不凡的青年才俊。在芸芸众子中,最瞩目而又最惹众人羡慕的,当算是首富李嘉诚27岁的次子李泽楷。这位身材瘦小,神情紧张,头发修剪得极短的富家子弟,讲英语时带着极夸张的腔调,使他本身看来像富贵圈中骄纵的小公子。”

  李泽楷生于1966年11月,13岁时赴美读大学预备学校。他的同学们不论出身富家或平民,皆有很强的意识。一次,李嘉诚去看儿子,发现他假日在网球场捡球赚钱,偶尔也去麦当劳打工。17岁时,李泽楷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计算机工程。1987年,21岁的李泽楷大学毕业,进入父亲参与投资的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成为最年轻的执行董事。

  1990年,李泽楷在丧母后决定回港发展,不料父亲起初只安排他到和记黄埔做小职员。李泽楷曾向父亲抱怨薪水太低,还不及他在时的十分之一,连清洁工都不如。

  李嘉诚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

  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袍金是5000港元。

  1991年3月,有限公司(STAR TV)成立,李嘉诚家族与和记黄埔各占一半股权,李嘉诚任,马世民、李泽楷任执行副。卫视将向亚洲卫星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租用线,而和记黄埔又占有亚洲卫星公司三分之一股权。

  第7页 :

  对于儿子担任要职,李嘉诚送他两句话: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二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做大事的人才能说出这种大气的话。

  在STAR TV出现之前,已有两家:“无线”和“亚视”。当时的人们认定,这个弹丸之地只能容纳这两家免费的无线。现在STAR TV要横插一杠,简直是往人家喉咙里扎钉子。何况这两家各有大老板:无线有利氏家族和影视大王邵逸夫;亚视有李嘉诚的同乡林百欣家族、好友郑裕彤家族。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没有谦谦君子。

  经过一番精明的算计和激烈的博弈,1990年12月,STAR TV正式获得了颁发的营业牌照,但有两个附加条件:一是不可播放粤语节目;二是不得向用户收取费用。

  这是一桩啼笑因缘,因为两家向施压,李嘉诚和李泽楷的成了受气的“小三”。谁都知道,多数人不看普通话节目,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不让播粤语,等于赛跑时先挑了对手的脚筋。

  一向斯文的李嘉诚甚至不惜借助开骂,竟然到不准一家本地注册的播放本地话节目,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STAR TV于1991年,共开办五个频道,其中四个播英语,分别是MTV(音乐台)、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新闻台)、Prime Sports(体育台)和专门播放《奥普拉脱口秀》等美国热门节目的娱乐频道STAR TV Plus(合家欢台)。此外,还有一个播国语的频道,就是卫视中文台,主要五花八门的国语娱乐节目。

  李泽楷原本以为他的一开,数百万亚洲人就会像仰望北斗星一样仰望他们,大把的银子会如流水般滚滚而来。但是,实际情况却有点不妙:首先是他的电视信号不能在落地;其次,那些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人不仅没有订阅他的节目,反而开始他的电视信号。STAR TV的信号没有加密,一些脑筋转得快的商人觉得这简直就是从天上往下掉钱,纷纷以极低的成本安装天线,把电视信号接收下来再转手卖钱。

  李泽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转而鼓励盗取和转销电视信号的行为,通过扩大影响力卖广告赚钱。

  到了1993年4月,也就是出售STAR TV前三个月,李泽楷,该公司拥有观众4500万人,还有360个广告商承诺砸3亿美元在卫视做广告。然而,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墙上画出来的大饼。由于无法精确统计,观众人数只是理论上的估计人数,广告商的承诺与真金白银到手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李泽楷的大胆假设禁不住财务人员的小心求证。和记黄埔的财务报告指出,该公司在开始的两年里已经向STAR TV注入了1.25亿美元,每年亏损9000万美元。

  来自家族内部与和记黄埔高管的巨大压力,李泽楷想尽快将STAR TV脱手。

  3

  STAR TV距离一箭之遥,对于来说,这简直就是对门邻居。在如此近的距离,中国“长城”上有什么缝隙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默多克觉得他已经成了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猴子,可以一展身手了。

  在此之前,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STAR TV羽翼未丰,距离有影响力能赚钱的日子不说还有十万八千里,起码也有五万四千里。

  默多克的私人技术顾问彼得?史密斯在回答记者“花费昂贵代价,购得卫视控股权,是否物有所值”的提问时说:“本集团看中的是的潜在价值,因为卫视在亚洲经营已有经验及影响,涵盖范围很大,而在卫视租用第二颗卫星后,涵盖范围会更大。”

  默多克站在他位于太平山顶租住的豪宅里,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即便是多付了钱,他仍然认为自己买到了便宜货。在他画出的帝国圈内,STAR TV在亚洲,就如同福克斯电视网在美国、天空在英国的影响力一样,是让他的触角遍及全球无人能敌的关键一环。

  “10年或许15年后我希望它将成为滚滚财源。”他说。

  在默多克眼里,他买的并不是一家台,而是“触及近30亿观众,相当于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购买潜力”。中国的“长城”已经不是障碍,默多克正朝着建立第一个全球电视帝国迈进。

  想到这里,他笑了,那张皱纹纵横的脸笑成一朵苍劲的霸王花。

  但是这一次,老默可能有点失算。

  以他这样的老手,竟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李嘉诚为什么不经营这家?

  一个腰缠万贯、一个多次过哪怕巨亏也要让企业策划案成功的商界巨子,为什么如此急于将卫视脱手呢?

  这里面一定有。

  因为不允许境外落地。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的都是靠广告的,一个专为华人办的无法在落地,就少了大约10亿观众;少了观众,就少了活下去的银子;少了银子就等于亏损的窟窿无法填满,甚至变成一个无底洞。

  默多克太膨胀了,忘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训,没有深究其中的细节。

  为了影响,换得一个好印象,默多克以“亚洲一号”转发器有限为由,决定用一个播普通话的电影频道换掉新闻集团付费播放的英文BBC新闻频道,因为这个频道经常播发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好在默多克从来就不怎么喜欢BBC,他解释说:“别人会说这样做很懦弱,但对我们而言,为了打进那里,为了被接受,我们还是砍掉BBC吧。”

  于是,整个都臭骂默多克,末代总督彭定康甚至他做出了“最差劲的”。更要命的是,中国人并不因此而买他的账。

  默多克并不以为然。据说他曾经过中国伟大的兵法家孙子的著作,并且特别欣赏孙子的一句话: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人,能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1994年年底的一天,默多克带着包括他当时的妻子安娜在内的新闻集团十几位来到中国,希望能见到主管部门的关键性人物,谈一谈STAR TV在中国落地的问题。

  接待他们的是以中国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代表的名义出现的,也就是说,这家公司传递的是4个字的信息:民间接触。

  传媒大亨一落座,就很诚恳地谈开了。毕竟是高人,他把自己包装得很好。他说,1997年就要回归了,很多外国公司会离开,我默多克的公司STAR TV不会离开,我想做合格的中国公司,我想当合格的中国,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请你们教我。

  第8页 :

  这段开场白相当感人,但更感人的还在后边。传媒大亨接着说,我知道,中国的广电部希望通过通信卫星搞个收费平台,在技术方面,我默多克是最好的,我在伦敦的天空有非常现成的先进技术,我愿意把我的技术无偿地送给中国朋友,我愿意出钱支付你们使用通信卫星平台的账单;同时,我也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将我STAR TV的这几套节目放到你们的平台上去,我们频道可以交给你们管,你们觉得适合中国老百姓看,你就它,不合适看,你就关了它,这就是我的态度。

  谈了两天,默多克把自己得够呛,以为中国人应该跟他一样,然后他就走了。中方参加谈判的人立即开了个会,商量事情如何进行。许多人在默默地期待着一种变化。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最先发言的一位官员说,垄断的传媒与我们党和人民的传媒怎么合作?

  此言一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了。

  五六分钟后,主持会议的人宣布:“散会。”

  默多克又一次愿望成空。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跟他对面而坐的中方人员中,一个不显眼的人却挨个留下了新闻集团联系人的电话。

  4

  此人叫余统浩。

  余统浩个子不高,留个寸头,方面大耳,阔嘴宽鼻,有精明之气。一次在坐火车,困倦难当之际,他很高明地把装钱的公文包压在底下,把穿不惯的皮鞋脱下来,蜷起腿深沉地睡去。不久,小偷光顾,徘徊半晌,看着钱却下不得手,一生气就把余统浩的皮鞋抱走了。余统浩醒来,生气之余是庆幸。他拉拉西装整整领带,光着脚,在众人的注视下,沉着镇定地走回公司。于是大家夸他智慧而不失大将之风。

  余统浩的起家之地是珠江经济。

  1984年的时候,因为管制渐松,等几个的中波长驱直入杀入广东。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八十的广东市民已经不听本地而改听了。那时候,这边一篇报道从写到播要过五六道关口——记者采访、编辑审稿改稿、主任审稿、播音员录音、整音、放音,然后那声音听众才能听到。那边则是直播,双向交流,每逢整点是高密度的新闻和服务性的节目,点歌、购物、天气预报什么的都有。

  对比本地“我说你听”式的官话套话和冷淡,多了温情和人性,让人想到邓丽君的歌《我一见你就笑》。特别是到了台风季节,人家每小时一次的天气预报真的很及时、很贴心。余统浩身为广东最年轻的副台长,也得倾听人家的,他觉得。

  1985年年初,余统浩带队去转播省港杯足球赛,忙里偷闲跑到和商业讨教。什么讨教啊,压根儿就是刺探军情,攻其不备。

  余统浩的是一个“三八式”的“老”,这个人一辈子打胜仗,哪儿能咽下输给这口气。“老”听了余统浩的报告,一拍大腿:“小余,你给我上!给你一个部门,挑七八个人,拿一个频道出来,搞。”

  “输给他们,对不起父老乡亲,对不起党和人民。”“老”补充说。

  余统浩带领一个八人小组筹划了一年多,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节目方案,公开招聘主持人和工作人员,然后一步到位,新创办的珠江经济采用直播、开通热线电话双向交流等现代套上线了。第三天,收听情况逆转,三个月后收听率稳定上升,一年后商业把波段取消了。

  广东的就这样领风气之先,第一个经济,第一个交通,都是广东执牛耳。什么买菜难、行难、住房难,直播室把听众代表请进来,把相关领导请进来,把热线电话开通,直接面向听众回答问题。还有粤港音乐专线,粤港法律专线,粤港经济专线,每月一个小时的全球华语联播…………两个字:热闹。

  因为做了这么一件事,广东省人民给余统浩晋升工资一级,励证书一个,从此他每月工资多了7块钱。

  余统浩因此被调到的广电部,研究是否能到海外开办商业、,以改善海外对中国的认知。

  余统浩到美国考察了29天,结论是海外商业、办不了,有两大障碍:第一,中广公司没有那样的财力,在英语国家办传媒不是开饭馆,需要多年不断地投入,而回报基本上没有;第二,和人事屏障难突破,那个时候说国家派人去美国办意识形态的东西,人家签证都不会给你,你没法打工,没法生活,难度太大。

  领导不,问:“美洲不行,亚洲行不行?”

  余统浩又考察了30多天,说:“柬埔寨可以。”

  这个结论他自己都觉得搞笑,柬埔寨区区600多万人口,国际影响力基本没有,有什么意思呢?

  这些事搞不成,余统浩就到那个名字很长的中广公司当了副董事长。中广公司赞助了学院,余副董事长就挂了个学院董事的名。

  这让他认识了王纪言。

  5

  王纪言是中国第一个电视学教授。自称蒙古人,履历表上填的却是汉族。是王纪言出生的地方,是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听到游牧民族那悠长悲怆的长调,泪与笑就会同时在他心底荡漾。

  他老爸20世纪30年代就到的地盘上打鬼子,是有名的抗日功臣。母亲也是“老”“三八式”。“”期间,王纪言跟着爹妈倒霉,遭了不少罪。庆幸的是,他靠自己的努力当了地区的记者,整天乐呵呵地骑着辆破自行车上蒙古包里去采访,的老记者夸他是个好后生。

  招工农兵大学生那阵,他被推荐去报考学院播音系。他最想考的是新闻专业,但是人家只给了播音的名额。那时候,机会难得,他慌不择地跑到的播音室里试音,唱了一首歌,朗诵了一首诗,念了一段新闻稿,虽然声音很大,但是按专业的说法,他的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分不清,属于地域性普通话,因而播音系没有录取他。幸运的是,人家看他是个好后生,给了他一个电视摄影专业的名额,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搞电视的人。

  多年以后,王纪言说:“假如播音系的老师不负责任地录取了我,那么学院的毕业生里,就会多了一个不合格的播音员,少了一个合格的电视人。”

  王纪言毕业后留校,教了20年书,当上了学院副院长。

  王纪言碰巧赶上了中国电视最蓬勃发展的时期。电视的迅速普及让学者们非常地发现:中国人对电视一见钟情,他们对电视的狂热追捧与,界上其他国家是罕见的。

  王纪言发现,电视所具有的强烈的移情作用,使之成为左右中国的重要声音,凡是中国电视关注的话题,瞬间就会变成街谈巷议。

  王纪言那时逢人就讲的一句名言是:“电视很重要,重要是电视。”

  学院的教授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王纪言当过中国第一部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丝绸之》的编导和摄像,给策划设计过大把的节目。中国电视界的头头脑脑、大腕小编们,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徒弟,更多的则是徒子徒孙。电视界的大事小情,他样样门儿清。

  1994年春节后,王纪言跑来找余统浩,故意把一贯高亢的大嗓门压低了说:“老余呀,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将在或澳门办。他拍过《》,很有实力,眼下他想搞一个海外办台的方案,我这些方面不太熟,你能不能帮我弄一弄?”

  余统浩调到半年,天天琢磨海外办台,一听这事,马上就说行,然后下笔千言,搞了一个方案送过去。

  过了一个月,王纪言说:“老余,有些地方还要改改。”

  第三次,王纪言又来了:“老余,还要改。干脆我带你去见见那个神秘的人物吧。”

  第9页 :

  凤巢 理想主义是一道

  1

  王纪言、余统浩两个人坐地铁二号线从崇文门站下车,向东百余米,进入东交民巷一带。

  东交民巷距离一公里,是明清两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年间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居住。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完,这里有了英、法、俄、美等国,1901年后改为街,共有11个国家在巷内设立联合行政机构,还设有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医院等。

  这段挺闹腾的历史为东交民巷留下一批风格迥异的西洋建筑。

  昔日的比利时是这群建筑里比较突出的,它是典型的欧式建筑,楼是尖顶,石柱回廊,年代久远的木地板显出疲态,人走在咯吱咯吱响。

  现在这儿叫紫金宾馆。乐的乐天公司设在这个宾馆的一号楼和二号楼。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艾伦在这里采访过乐,他写道:“在市中心的一家欧式宾馆,可以看到一辆早已报废的中国最早的红旗牌轿车,据说这辆手工打造的豪华汽车是的坐驾。这里是乐的办公室…………他本人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士兵。”

  余统浩就在这里见到了乐。

  他俩谈了一会儿,有点相见恨晚。乐说:“老余,你到我这儿来干吧。”

  余统浩说:“可以。”

  余统浩事后说:“我从乐身上看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也许这就是人格魅力吧。”

  乐生得人高马大,身高一米八二,脑袋比一般一号。当兵时,军队最大的军帽是“特号”,可他硬是戴着紧,只能放在脑瓜顶上。那时候,兵们剃的是光葫芦头,他大头小帽,不像军人,倒像个出家的,在操场上一走,给严肃的军营带来些许幽默和笑意。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头大聪明,乐也认为自己的脑袋比较好使,遇事反应也快。

  在他形生观的年代,中国还看不到电视,他的、志向和观念大多来源于书本。小时候,他是个书虫子,14岁时已经读了大约100本世界名著。其中苏联小说《船长与大尉》里有两句话他用红笔画了下来,念给小伙伴听。

  第一句是:“探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

  第二句是:“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乐说:“要求自己出类拔萃不见得就是想出人头地,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有追求的人就是出类拔萃的人。”

  2

  乐的父亲是一个者,很小的时候就秘密加入,在时期,担任过苍山县第一任县委和地委宣传部长。

  上海解放时,乐的父母随部队南下上海。乐就出生在上海长乐的一家医院,所以起名长乐。

  上海号称东方巴黎,大都会,人洋气,看不起的土包子。当时有笑话说,这些胜利的者坐在法租界的洋马桶上拉不下??,非要蹲在马桶上才能解决问题。乐曾经问老爸是不是确有其事,老爸说,土是真土,但是也没有土到那种程度。

  虽然生在繁华都市,但是,让他认识人生的却是贫穷的中国西北。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的父母调往甘肃任职,他真正长大是在。

  远在黄土高原的尽头,祁连山和六盘山之间峡长的一条。黄河带着浑黄的水从青藏高原激流而下,又穿城而走。河岸边有清真寺的尖顶,有大的香炉,还有高大的水车吱吱呀呀地转动,缓慢而沉着。

  那时的城,少有柏油,土上铺些碎石已是上好的面,偶有汽车驶过,立刻黄尘滚滚,后拖一条久久不散的土龙。贩夫在边晒太阳,面前摊有烤羊肉串的炉子,扇子一扇,炭火就蹿起白蓝色的焰,燎得肉串吱吱冒油。戴小白帽的扯直了嗓子,用土话吆喝着叫卖。这个千百年前自波斯迁徙而来的民族,多数人已不会说自己的母语,而把话说了个嘎嘣脆。

  除了感受西北的干冷与贫穷,乐和同学们有大致相同的经历:童年时代“饿”了一家伙(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少年时代“乱”了一家伙(“”);青年时代“下”了一家伙(上山下乡接受)。他经历了父亲被、母亲被剃头、双亲被隔离审查、自己由“红五类”变成“黑五类”的心灵冲击。

  父亲在抗日战争中投身民族救亡,经历了多次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他很坚强。在乐的印象中,父亲只流过两次泪。

  1967年,“破四旧”、,国家领导人一夜之间沦为囚徒。有一天,父亲突然流着泪对乐说:“以后就靠你们了,我们这一代是不行了,你们要挺住。”那年父亲52岁,但是乐突然觉得他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那是一种内心备受打击的苍老。

  不久,乐出去搞了一阵大,在一个天很黑的晚上回来了。一到家,他就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讲中在、上海等地见到的人和事。父亲一直静静地听着,突然轻轻地对他说:“我被了。”

  乐一下子傻了。他刚才还在讲时候看到的“”被、的事情,没想到父亲也被了。这时候他才明白“你们要挺住”这句话的意思。他过去觉得父亲是坚强的靠山,现在靠山塌了,他十分难过,也很羞愧,恨不得有个洞,自己藏到里边去。

  父亲还说,当天晚上他必须学会唱一首名叫《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如果学不会,派就要当众用打他。

  乐会唱那首歌,但从没想到会在如此的情况下教父亲唱歌。他唱一句,父亲学一句,泪水顺着他的脸颊淌个不停,父亲也老泪纵横。

  就这样,16岁的乐在学校里还强装镇定,继续当的头儿,带着一帮小孩响应支工、支农、支商的号召,跑到百货商店去帮人家卖东西。有一天,一个同学突然跑来说:“有张你要不要看?”

  “写的什么?”

  “我不敢说。”

  他知道不好,拔腿跑去看,一眼看到妈妈的名字被打上大红叉,称她为“历史”。

  十几岁就当地下交通员的妈妈也被了。

  乐如当头挨了一闷棍,呆在那里动弹不得。他的心很痛,母亲在单位斗,心上顶着这么大的事,却从没给家人讲过,还想着不让家人担心,不孩子。

  他这才想起来,这一段时间,妈妈每天回来很晚,神情疲惫,一言不发。

  乐从小是个孝子。当时,他们家住在辟才胡同的宿舍楼,母亲在白堆子上班,来回坐公交车。只要天下雨,他就扛着雨伞去接妈妈,因为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到家,有时会等很长时间。妈妈看见他,总是搂着他的肩膀往回走,他呢,就挺起腰板,努力像个男子汉。

  后来妈妈又经历了许多,被剃了头,但是回到家里还是装作啥事也没有的样子。乐憋了很久才小心翼翼地问:“妈,你没什么事吧?”妈妈说:“没什么事。”

  再后来,妈妈生病住院,却说她是装病,冲到医院要看她的病历。乐急了,戴着拳击手套冲出去说:“谁敢动我妈,我就跟谁拼了!”

  但是,病重的妈妈还是被派用沙发抬着,拖到单位斗去了。

  父母亲被“”,乐从来没想过要跟他们界限或者反戈一击什么的。他从那一刻起,从“红五类”变成了“黑五类”。

  第10页 :

  17岁的时候,乐去了“五七”干校 ,下乡当了一阵子农民。“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睡在牛粪烧热的土炕上,闻着呛人的烟火味,他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土里刨食,什么叫忍饥挨饿,现实中的农民与上意气风发的形象完全不搭界。他终于知道,解放全人类之前先得把自己的肚子喂饱。

  不久,他回城当了制药厂的机修学徒。

  挣钱养家,是工人最实际的方式。但对于乐来说,从来没有把这活儿当成终生要从事的职业,他的理想是当一名。

  是中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工厂在黄岸,直线距离不过千把米,如果骑自行车去,需要绕行到七公里外的黄河铁桥。乐少年轻狂傻大胆儿,异想天开要游过黄河去上班,真下了水才知道,黄河水是青藏高原上消融的雪水,水深流急,冰凉刺骨,还有很大的漩涡。民间有种说法,长江往外翻,黄河往里卷。意思是说黄河会把人卷入漩涡,吃人不吐骨头。果然有一次他被漩涡漩住,在水里左冲右突,拼命挣扎却出不来,眼看就要被卷入河底。危急时刻,他突然意识到惊慌与挣扎是无用的,于是尽量放平展开身体,顺势借力,冲出漩涡,逃过一劫。

  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危机之中,不要无谓地挣扎想摆脱,而要静气敛神,大势,想出对策。

  乐他们也会与街头的小混混儿打架。有一次,乐与画家常书鸿 的儿子常嘉煌等几个男女同学出去玩,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小饭馆里吃饭,碰到一群小混混儿叫板。对方,他们想忍气吞声求平安,可人家不干,冲进来要动手。

  这时候,他们有三种选择:一种是认栽,一种是拔腿逃跑,一种是冒险。乐虽然是同学当中年纪最小的,却挺身跳起来大喝一声:“我跟你们拼了!”他飞腿劈碎了饭馆里一条长凳,让四个男生一人握一条长凳腿,准备迎战。

  当时常嘉煌手一缩,说:“我…………我…………我不会打人。”

  乐眼一瞪:“拿着!”

  小混混儿一看这伙人真要拼命,被镇住了,半天没敢动手。来了,把双方带到各自陈述事件经过,常嘉煌赶紧:“叔叔,你看我们都是文弱书生,怎么会打架呢?”

  乐二话不说,踹他一脚:“什么文弱书生,凭什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出来后,乐跟常嘉煌解释:“这话如果让那帮小混混儿听到,出去打你个埋伏怎么办?”

  1970年,乐当了制药厂车间的小头头,但征兵一开始,他就报名了。那时候,中国的优秀青年要谋求更大的发展,似乎只有参军一条。

  当时乐父亲的一个老战友还在部队,说是让他挑个喜欢的行当,比如开车、放电影或是进宣传队,都是比较轻巧的活儿。

  乐觉得这些行当不足以实现“出类拔萃”的梦想,就选了一个最苦最累的行当——工兵。

  工兵的职能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抢险救灾冲在前。

  他朦胧地觉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成就事业的必修课。

  1975年,乐24岁,当了工兵排长。当年发生的海城大地震 让他第一次面对天崩地裂的。排长虽然在军队干部中是最低军阶,但却是第一线的指挥者。他意识到,在大的灾难面前,指挥官的责任,不是要保一个人,而是要保一片人。

  1976年的大地震 ,乐以工兵连的身份再次参加抢险,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抢险,救了许多人的命,自己也把该吃的苦吃得差不多了。那些天,一连几顿吃不上饭是常事。有那么几天,青岛送来的海鲜大虾因为缺少车辆,送不到灾民家里,快臭了,就让部队吃掉,那一阵吃得他一闻到臭虾味就想吐。

  “瘦得厉害,双手10个手指头的指甲都磨掉了一半,指头肚上全部结痂。”妈妈忘不了乐当时的样子。

  乐说,现在回想起来,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远远超过我们的承受能力。我15岁开始跑遍全国,16岁时父母被,20岁出头就领兵了。孟老夫子有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我们那一代人,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大任就咣当一下砸到脑袋上来了。

  3

  中国打开自家大门的那一天,不客气地说,乐这一代“50后”的人生观被冲得七零八落。幻灭的痛苦,如波德莱尔的诗,“思想就像被洪水冲刷过的墓地,大大小小布满了墓穴”。

  猛然闯进生活时,只有那些有能力、有勇气冷峻历史的人,才能从近乎偏执的狂热中,换得一份经历动荡艰辛的,一种错误认知方式后的成熟。

  这是一种的痛苦。

  还好,乐是一个能够及时调整航向的人。

  他承认的发达与富有,但他更相信强大来自内心。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朝鲜打了一仗,美事家、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河与挑战》中认为,中队在朝鲜打了一场胜仗。然而,他却隐瞒了美方另一场紧锣密鼓的战争:计算机战争。

  朝鲜战争对计算机需求的扩张促使美国空军建构了洲际防御网络。每个计算机与雷达相连,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电话线在内部完成。这个网络,推动了以后用于计算机的大多数发明。同时,导弹早期预警系统的招标,使得IBM在1959年11月构思出了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开创了人类进入智能世界的时代。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这是一场斗争…………这是一场科学斗争…………这是一场智力斗争…………这是一场斗争…………因为这场斗争的关键在于,它最深层目的不是要争夺土地和食品,也不是争夺,而是争夺人的灵魂。

  几十年之后,人们终于知道,信息和资讯可以决定和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只有186家新闻、32家,都由拥有。大部分内容来自、《》、中央等中央新闻单位,它们筛选并调整国际新闻,的宣传意志,担当“”。

  但在宣布的时候,这一切都改变了。

  乐说,我这个人的感觉是敏锐的,在我的脑海里,常常把二十几年前的情况和今天的情况对比,每一条街道的面貌,每一张面孔,,商业活动程度,每一个在中国长时间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些进步和发展的沉甸甸的分量。对于经历那些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窒息的人来说,春天确实来了。

  在此之前,全中国都陷入一个传统的怪圈中: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打破了这个怪圈,从而使中国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一样,开始快速工业化,开始谈论生活、谈论幸福。

  乐内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动,渴望中国好起来,迎头赶上。

  1990年,他在新加坡从事石油贸易时,一直在关注这个国家的运营。

  新加坡有被严格控制的行业,华语电视、非常受欢迎。既有高质量的娱乐和新闻节目,也可以承担复杂的宣传工作,公开讨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乐觉得新加坡办新闻的办法值得学习,而的节目宣传味道太浓,观众会产生心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细心的圈内人发现,中国开始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私营企业家开始尝试向投资,外资也以各种曲折的方式进入传媒业。

  也许机会来了。

  虽然经商多年,乐骨子里还是一个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中国界上的形象,同时也促进中国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与他从小就有的理想是一致的。他通过海外的视角观察中国电视好多年了,知道问题的症结和改善的方法。他觉得自己隐隐触摸到了中国电视的未来方向,希望能开办一个华语,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环球华人卫视”。

  当时,华语境外基本上是“大漠流沙,聚散无形”。有钱了,兴致来了,就办个,抒发一下情怀;没钱了,热乎劲下去了,关门了事,谈不上什么影响力。

  这也促使他“华人的话语权,让世界听到华人声音”的理想之,投入到“争夺人的灵魂”的战斗之中。

  那时候,他还不太清楚这个目标是多么遥不可及,只是觉得自己实现文化梦想的时机到了。他说:“我这个人胆子比较大,从小就有一股闯劲。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给了我最大的动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乐就是在这时决定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创办“环球华人卫视”。

  他知道自己的是一条的。

  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三幕里,俄底修斯说:“不要放弃眼前的捷径,光荣的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的背后,一个紧追着一个;要是你略事退让,或者闪在旁,他们就会像汹涌的怒潮一样直冲过来,把你遗弃在最后…………”

  第11页 :

  4

  乐天公司所在的紫金宾馆一号楼分上下两层,乐在二楼办公,一楼的大办公室里坐着崔强、王纪言、余统浩等人。墙上挂着巨大的世界地图,地图上标着世界通信卫星所覆盖的地域。

  乐和崔强、王纪言三人是核心:

  乐为主帅,负责制定战略方向及拍板决策。

  崔强是副帅兼公关总理大臣。

  王纪言是先锋官兼节目策划。

  崔强是与乐前后脚调到中央的。二人同年同月生,属兔,天蝎座。按星座书上列出的优点,天蝎座的人不是天才也是全才,共有28种强于他人的优势:智慧、、感性、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洞察力、判断力、宽容、原则性强、温柔、善解人意…………

  对于属兔的人来说,他们宁愿相信这些都是真的。

  崔强当兵出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酷爱中国古代散文,特别喜欢李密的《陈情表》。那是李密因不愿出来做官而写给的一封信。有时喝了酒,来了雅兴,崔强会用他厚实的声音背上一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在他看来,李密人的功夫是全国第一,值得认真研读。

  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最得意的一篇是被《红旗》转载的长篇通讯《报春花》。那时候,《红旗》位列“两报一刊”之首,一个解放军士兵的文章能被加上评论转载,不得了。

  崔强在大学里最一个叫王中的人。此人不是他的老师,也不是他的同学,而是复旦新闻系的老主任。1949年上海解放时,王中就是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室的军代表,后调复旦大学当教授。王中写的新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原理大纲》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

  王中说,不是斗出来的,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办报要有读者观点,要满足读者需要,应该“把群众作为的主人”,“这是办好的根本”。他认为,党报具有双重属性——工具性和商品性,“要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工具性”。因为如果人们不爱看,不花那几分钱买你的,你就达不到宣传工具的作用。

  这些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常识的话,在当时可是犯了大罪,上至最高领导,下到全国新闻系统,铺天盖地地他。他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总代表”,被定为“”,但他从不认错。

  年轻的崔强在仅有的几次上,见到了白发苍苍、意志不摧的王中,感到一股正气飘然灌注于心。

  乐调到中央当上部门领导后,拉上崔强去看望单位里的老主任、老编辑。那时,大家都住筒子楼,三代人拉个布帘同住一室,来个客人坐都没地方坐,只能站在那儿说话。乐一激动,就提出要给这些老同志盖房子。

  崔强后来回忆说:“我们要盖房子,别人觉得不太可能,但也没人反对,反正你干好了大家得利,你干不好自己负责。”

  说干就干,乐毛遂自荐当了基建领导小组组长,崔强当基建办主任,给老师们和兄弟们盖房子。写了无数报告,找了无数领导,申请钱,申请地皮,拼死拼活干了15个月,把房子盖起来了,而且室内有窗帘盒和壁纸,厨房和厕所里有排风扇和瓷砖,好像真要跨世纪不落后。老师和同事们是敲锣打鼓放鞭炮住进去的。多年以后,大家提起这事还竖着大拇哥说:“神啦!”

  后来乐因故离开中央。走的时候,他把自己喜爱的一堆书送给崔强,对他说:“好好干。”过了一年多,他回时,专程找到崔强说:“你也出来吧,咱们还一块儿干。”

  崔强二话不说,同意了。按当时的话说,这叫下海。

  什么叫铁哥们儿?不是你叫声哥,我们就成哥们儿了。哥们儿就是永远帮助你,永远支持你,永远对你好的那个人。

  崔强说:“长乐,我对做生意不在行,也没多大兴趣。我弄一套书吧,叫《中华古文明大图集》。”

  崔强就去跑投资,找合作伙伴。

  崔强长相英俊,有一张特别诚实的脸,说话特诚恳,让人特信服。他不仅游说了国内大牌《》投资,甚至把出版界的朋友也说得心痒难耐,投了钱。

  崔强开辆老款的劳斯莱斯围着京城到处跑,大学、图书馆、出版社,还有老教授们的家,约的专家,请的写手,找的图片。润笔费太少,拿不出手,崔强的招数是夏天拉车西瓜,挨家给人家降温降暑,冬天拉半车羊肉,让写作班子暖胃暖心…………事多心急,开车剐蹭的事就有点多。乐笑他:“崔总,你这辆车前后左右都撞过了,就剩车顶没碰了。”话说完不久,崔强打电话来报告,车在二环上翻了。

  因为四轮朝天,这次碰的是车顶。

  好在全套重达10多斤的《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大获成功,盈利数百万元。结账那天,乐对崔强说:“你这几年不容易,拿上这些钱自己去发展吧。”

  第12页 :

  那时候的几百万元可是一大笔钱,足以叫人几天睡不着觉。但是,崔强第二天就把钱交到柜上了。

  他说:“长乐,我还得跟着你干。”

  的朋友说,乐与崔强、王纪言是一个超级三人组合。乐被称为“老板”,崔强被称为“崔总”,王纪言因当过广院副院长,延续下来的称呼为“院长”。乐而喜欢谋划,崔强稳重,王纪言热情诗意。三人的共同特点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当班干部,都是孩子头儿,都是从最基层干起,一直干到厅局级,都是脑子里创意滔滔不绝,抢话说的主儿。有时三人开会,每张嘴都在说话,弄得乐不得不打断他们:“哎,你们先等等,让我先说完。”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仨都好像跟睡觉有仇似的,一整宿不睡觉,早上看上去还倍儿。

  5

  从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那一天起,全世界都知道1997年7月1日要回归中国。此前,与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进行了激烈而又不失的交锋。

  撒切尔夫人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人不懂资本主义,所以管理不了。

  说,那我们就找一个懂资本主义的人来管理嘛。

  说,中国1997年收回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 。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智者的交锋往往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息,乐为此感叹。

  1994年,距离回归只有三年了,乐必须行动了。他和崔强商量,一定要在回归之前把办起来。在注册,在办台。国际是当时最新的概念,也是影响世界最便捷的手段。在办,一是“一国两制”,政策宽松;二是依托,市场广阔;三是文化相通,南北互补。

  “立足、依托、覆盖全球”,当时就定了这么作为办台方针。

  用像风一样的速度影响世界。

  乐开玩笑说,咱们的志气不是一般大,而是超级大。

  乐分析了自己这个小公司的优势:第一,了解这个产业,了解它的运营和政策空间;第二,人脉关系好,从央视到省市级、,都有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同事、同学,可以找到最好的人才,比如王纪言、余统浩这样的,都是本行业的佼佼者;第三,自己是记者出身,懂传媒又懂管理,还有商业运作的经验,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乐宣布,要把这些年赚的钱拿出来,办一个在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

  乐也许低估了困难。在海外做电视,很难自己包打天下,如果想把所有人才都找到,把所有设备都买好,从一张白纸到把电视信号发向天空,需要大把,需要漫长的时间,弄不好就成了遥遥无期的纸上谈兵。

  他们庆幸转发器的拥有者是那个严苛的默多克,这使他们有机会去找到一条新的。

  就在乐苦思冥想如何与新闻集团交涉,在“亚洲一号”卫星上立足的时候,余统浩恰到好处地出现了。他带来了默多克因为STAR TV长时间亏损、无法落地而焦虑不已的信息:默多克正在寻找通过与中国合作获得变相落地的机会。

  “咱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比巨人还高。”余统浩说。

  默多克已经明确不希望在再出现一个竞争对手,那么能不能与他合作呢?这是个特别难的难题。

  默多克公开向中国示好的消息,乐早就听说了,但与他合作的事却最费踌躇。

  默多克是公开鼓吹对中国和平演变的人,与他合作会不会事办不成反惹一身骚?自己是否会被人当枪使?发展空间会变大还是变小?将来是否会与合作方发生激烈的观念冲突?

  司汤达写过著名的小说《红与黑》,那可是以悲剧结尾的。

  还有那些老小愤青,动不动就会说你是。

  不管你的血有多热,情有多深,一旦被,多少年都翻不了身。

  敢冒这个险吗?

  这个决心难下,乐想了好多天。

  既然绕不过去,既然不能井水不犯河水,既然必须迎头相撞,那就想一个办法相互拥抱。

  拥抱,有时是表示亲密无间,有时是为了把对方的肋骨勒断,有时是庆祝达成。

  几个星期后,乐说:“好吧,我们直接与新闻集团联系。”

  余统浩把电话打给了新闻集团。

  不几天,刘琳达出现了。她身穿白色热裤,配一件鲜的T恤,很酷的样子。她活泼、健谈,说话口气很大,名片印的是“新闻集团中国地区负责人”,但她谁也不领导,专门负责高层公关。

  根据极其有限的资料,乐他们知道刘琳达是华裔人,40多岁,在新闻集团任职之前从未到过中国,却得到默多克超乎寻常的信任。

推荐: